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解读中国高铁"去"5个必要条件 |
时间:2016/12/12 |
点击:2917 次 |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
众所周知,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被媒体称为高铁和轨道交通“走出去”的爆发元年。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了解到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昭示着中国高铁出海的喜人态势,而且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释放出强大动能。然而中国高铁“走出去”还需一下五个条件,西安铁道学校小编给您一一阐述 一、地缘政治张力:海权与陆权 中国高铁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整个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高铁不仅成为中国的外交名片,也日益成为新陆权的象征。那么,中国高铁会引导亚欧大陆进入一个新陆权时代吗?它能否终结以航母为表征的海权时代? 早在1524年,西班牙就有一个论断:“谁控制了海洋之间的通路,谁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主人”。掌握海路不仅意味着对商路的把控和地利的控制,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军事输送能力。但是,当中国高铁由“路权”支撑“陆权”且被赋予“新陆权时代”的象征意义时,人们有理由相信,以海洋、航母为支点的海权时代,必将因中国高铁“走出去”而得以改变。 二、经济张力:需求与有效需求、小账与大帐 2016年11月西安铁路学校了解到:全球已建成运营的高铁里程为35000公里,在建的高铁里程为15452公里,已规划即将建设的高铁里程为4264公里,长期规划建设的高铁里程为32065公里,其中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共计2829公里,非洲的埃及、摩洛哥和南非合计4080公里。从区域来看,全球高铁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两地,未来约建21760公里。就市场发育情况而言,短期内亚洲高铁发展迅速,长期欧洲规模将接近亚洲。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海外高铁潜在市场较大,中国高铁“走出去”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庞大需求与有效需求之间却有很大落差和不确定性,其间存在着很多变量,尤其是政治、社会、文化甚至国防、军事等诸多变量需要综合考量。以亚洲为例,虽然伊朗规划了870公里,越南规划了1600公里,泰国更长达2877公里,但以伊朗、越南和泰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即使有发展高铁的现实需求,也无力承担高昂的建设费用。此外各国中央(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族群、宗教、文化因素以及中、美、俄、日、欧盟等大国和地区角力,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铁市场拓展。 因此,在需求和有效需求之间,一方面要在宏观上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充分意识到各国基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区域共同市场、构建综合绿色运输体系、国际通道建设等方面的战略考虑而形成的对高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在中观上全面审视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宗教、人口以及安全等多重现实因素。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尤其要理性审慎评估高铁目标国在财力、人口密度、电力供应、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敏锐识别“用不上”或者“建不起”高铁的需求,精准把脉有效需求。 三、社会张力:人口流动与文明冲突 迄今为止,人们对中国高铁“走出去”关注最多的是其经济利益和战略价值。对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社会效应,特别是人口加速流动与各种文明冲突之间的张力缺少必要的关注。 目前,在中国高铁“走出去”主要线路所经的中亚、高加索、巴尔干及新月地带,均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文明,这些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汇的地方形成文明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的存在客观上为高铁“走出去”埋下了文明冲突的隐患和风险。 在“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在“一带”上,中国在“西进”方面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并没有去填补美国撤出中东后的权力真空。显然,这是非常明智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应把建设侧重点放在“中欧班列”发展上,而非费力促进中亚、西亚一体化。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中欧班列是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为“中欧班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当前情形下,如何激活沿线国家丝绸之路的集体记忆,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需要创新思维来营造不同文化“共生”的环境。对于中亚、西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警惕自身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或是实力炫耀。要主动将多种文化进行大融通,推动文化共生,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文明互鉴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与高铁沿线国家走向共同繁荣。 四、心理张力:认知与认同 据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统计: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20000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理经验最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中国高铁体量的认知并没有带来与之相称的国际认同。近年来关于中国高铁“出海”的舆论环境并不好,“抄袭论”、“赔本赚吆喝”、“新殖民主义”等论调不绝于耳,少数居心叵测的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把“一带一路”政策解释为国家的不断对外扩张、塑造庞然大物般的中华帝国形象。实际上意在制造各种“中国威胁论”,并在此基础上炮制中国“国际责任论”。 2016年10月5日,在“一带一路”三周年到来之际,由中国铁建、中国中铁承建的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海外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建造的第一条现代化的跨国电气化铁路。 中国高铁“走出去”靠的是过硬的技术水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与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不是过于依赖政治推动。过于依赖政治或政府推动的项目,可能引起一些国家的战略猜忌,甚至还给阴谋论者提供想象空间。实践中,着力争取目标国在技术上的认同自不待言,更要注意的是,应着力实实在在地帮助目标国解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掣肘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此赢得目标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远比技术认同重要得多。事实上,对于目标国人民来说,或许技术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把中国划进“朋友圈”? 五、潮流张力:全球化与反(去)全球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国际通行标准不断增多,跨国公司快速崛起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相互依存,商品、劳务、技术、资本、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全球扩散。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现代电子通讯传媒、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物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与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互联互通成为当今时代的“元模式”,整个世界紧缩成了一个“村落”,全球化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
|
|